地方在籌辦神誕、太平清醮或盂蘭勝會時,往往都會蓋搭臨時戲棚上演神功戲或作宗教活動用途。這時候,就要靠師傅高超的戲棚搭建技藝,因地制宜搭建一些隨建隨拆的戲棚。可惜,現時香港只剩下約二、三十位懂這方面技術的師傅,由於需求不大,有師傅就慨歎後繼無人,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搭建戲棚的技藝。我在2月27日舉行的民政事務委員會上,要求政府研究如何推廣這門講求力學和美學相融合的技藝。
同樣,另一種傳統工藝紮作也隨著時代轉變,轉趨式微。本地紮作從業員現少於20人,不少紮作師傅都恐怕自己的一番手藝會失傳。政府應研究提供更多支援給這類型的技藝師傅,扶助傳統工藝行業。由於以上兩項傳統工藝都計劃加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單中,政府是否會提供額外資助發展名錄中的項目。
我希望政府能善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加強宣傳,並加入更多對我們彌足珍貴的文化寶藏。我建議政府可以考慮讓有興趣的大學或專上學院學生學習傳統工藝,讓他們對香港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政府官員表示,會盡量邀請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參與節日活動,並透過政府和民間舉辦的活動,推廣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